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蹲点探新村|成都铁牛村飞来人才“雁阵” 当前动态

发布时间: 2023-05-26 20:34: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5月26日电(记者叶含勇 董小红)走进四川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柑橘生态果园,满眼翠绿,橘树上悬挂的“柑宝宝”标识牌引人注目。一棵树一天一元钱,认养人就可以成为“柑爸柑妈”,生动有趣的认养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当地生态种植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柑宝宝”的兴起,是铁牛村近年来吸引“新村民”形成人才“雁阵”,带动村子蓬勃发展的缩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柑 “新村民”干劲十足

耙耙柑学名“春见”,是柑橘的一个品种。每年12月底至次年3月,是蒲江县铁牛村耙耙柑的成熟季。一方水土养一方柑,铁牛村青山环绕,树木茂密,再加上雨水阳光充沛,自然孕育出的耙耙柑皮薄肉甜。

成都蒲江县铁牛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每天,黄海英都要到果园看看耙耙柑生长情况。穿着棉布衣服,头上系着丝巾,脚踩一双平底运动鞋,这位曾经在上海工作的金融业白领,如今满身乡土气息。

“最开始来这儿,是想找个养老的地方,来了后发现,乡村大有可为,我干劲十足。”黄海英笑着说。在城市高楼大厦里忙碌了十多年的她,三年前因一次朋友邀约来到这儿,就被这里吸引,并尝试着留下来干点事。

铁牛村“新村民”高晓欣(左)和黄海英(右)在一起商量村里产业发展。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在她的带动运营下,“丑美阿柑”品牌创立,生态农人培训计划拉开帷幕,亲子课堂、“铁牛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村里兴起……

村里产业原本较薄弱,经过她和一群“新村民”的经营,如今,村里已经培育出5家公司、2个公益机构和1个村级联合体,专注有机种植、人才引进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前不久,我丈夫也带着孩子从北京来了,一家人都决定留在村里。”黄海英说。

老村民有新鲜感 “新村民”有归属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目前,铁牛村已从北上广深引进60多位常住“新村民”、300多位“候鸟”型“新村民”,他们联动当地村民,形成了规划建设、创意设计、运营管理、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10多个人才组团,在尊重村子现有生态布局基础上,巧妙提升乡村生态价值、生产价值与生活美学,逐渐把一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引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在“新村民”带动下,铁牛村耙耙柑生态种植基地扩大到了40亩,不少本地村民“回流”,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29岁的村民曹彬洋此前在外地打工,看到村子的变化,就决定回来,在“新村民”开办的餐厅做了一名服务员,跟着来自上海的主厨团队学习制作节气素食。如今,他已成长为餐厅主理人,参与策划运营。“每天干完活,骑车10多分钟就到家了,工作内容很有挑战性,比在外面打工有趣多了。”曹彬洋说。

老村民体会到新鲜感,“新村民”也有了归属感。

“90后”的高晓欣曾在广州上大学,后辗转到北京、上海工作生活,如今扎根铁牛村,成了党委副书记。不仅如此,她还是村里的“金牌讲解员”,村里大事小事如数家珍。

高晓欣在整理村里种植的生态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邢拓 摄

“在城里工作,我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村里虽然很多事情需要花更多精力,比较辛苦,但看着村子一点点在改变,很有成就感。”高晓欣说。

乡村生活氛围踏实又温暖

山水相融的小村庄,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各种野花盛开在路边……村子变美了,产业起来了,来旅游参观的人多了。在高晓欣的带动下,铁牛村组织了一支村民宣传队,很多本地村民成了导鉴员,负责给游客讲解当地风俗民情。

“70后”本地村民邹莉就是一名导鉴员。现在,她不仅凭着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还利用插花手艺,在村里开课教游客插花,有一份额外收入。

“乡村要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我们在逐渐搭建一个乡村人才发展平台,吸引更多新村民留在这儿。”黄海英说,搭建铁牛村人才“雁阵”,不仅靠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逐渐红火的产业,也要靠充满人情味儿的乡村生活氛围。

黄海英说,在村里,“新村民”需要轮流为大家做饭。一起下厨,一起采摘耙耙柑,一起看露天电影……在新老村民的互动中,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让他们感到踏实又温暖。

“在村里,每一天都很长,因为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放松从容,每一天又很短,因为有很多规划和想法要实现,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样的日子充实有盼头。”高晓欣说。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