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环球消息!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

发布时间: 2023-03-13 11:29:36 来源:东方资讯

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

教育要为乡村振兴贡献什么?如何形成乡村振兴良性循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教育奠基乡村振兴

“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基础。”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

张文明表示,目前乡村发展已经不再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力耕种,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已经成为现代化乡村的重要特征,这需要大量的人才设计产品、运营市场、管理成本,而教育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董彩云认为,教育对乡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她说:“乡村教育肩负着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重任。一方面,教育让乡村的孩子学到知识,树立远大理想,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愿意回到乡村、扎根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着力盘活乡村教育资源,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科研带动乡村振兴

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成果供给?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强调:“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实施大科学创新研究计划,加强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以有组织科研汇聚人才和创新能量,努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韩林海说:“要深入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特色产业示范点,以示范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同时,加大高端智库建设,围绕农业政策、产业发展、区域农业合作等领域开展战略研究,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认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生产一线,为农民研制高产的、优质的新品种,轻简的、绿色的、自动智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帮助实现农业高效率、高效益。“还要带着情感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有情感才能够动脑筋、用真心、真上心,研究出真正受农民欢迎的技术。”她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曾坚守乡村41年,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山村。他建议,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究,解决诸如种子、生物制剂、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瓶颈,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确保国家食品和战略安全。

人才支撑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采访中,多名代表委员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人”这个关键要素。

韩林海指出:“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着力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一是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学科与农林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农林人才培养与科研新范式。二是构建和实施主辅修及‘基地共建、平台共享、团队共创、教研共举’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现产教融合、农工相长,培养‘一懂两爱’、学农、知农、爱农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三是建立和推广‘2+1+N’高素质农民培养体系,为现代青年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王娟玲认为,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要着力培养一批了解我国农耕文明和悠久历史传统,能够深刻把握国情、农情,了解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层次问题,能够给出符合实际的明确战略方向的农业战略科学家。

谢青梅也认同“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强调积极培育农业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持续引进和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她建议实施县镇村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为县镇村人才队伍建设“量体裁衣”,持续培育一批能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春耕好时节。代表委员们热烈期盼着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涌现出更多学农爱农、服务乡村的“新农人”。

标签:

为您推荐